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4-01-19 09:05:22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1

《彩色的非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该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为“异国风情”,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领略了季羡林先生笔下的德国风情、温柔如水的威尼斯和人象共舞的泰国,可以说,前面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对不同大洲、不同国家的景色、风俗等都有一定了解。从文本上来讲,文章语言浅显易懂,写作特点突出,“总分总”结构、过渡句、前后呼应等经典写法贯穿全文,而这些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学习起来并不难,所以想让学生在这一课有所得,应不仅仅在于教授课文,更应该有所应用和拓展。

本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域风光和文化,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读后让人大开眼界。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表达。它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如,过渡句“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顺畅自然。二是语言。课文的语言十分优美生动,作者联想丰富,如,“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繁花似锦,绿海荡波,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基于这些特点,考虑到学生自学能力,根据略读课文教简学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走:初读知大意,再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我的课堂主要围绕目标分两个板块来展开。第一板块便是“列提纲,理文脉”,扶放结合,引领学生将全文进行梳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本文的.表达特色。而后在粗犷的音乐声中让学生从大量图片中走进非洲,感受非洲的多姿多彩。紧接着,进入第二板块“读悟结合,感受非洲风情”教学,主要让学生走进非洲彩色的植物世界,从文字中细细品味,用作批注的方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并能迁移运用。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本文没有太大的难度,为了让学生能迁移运用,我设计了“小导游”的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这节课非洲留给他的印象跟同学分享,并充分利用课本的选读课文《拉萨古城》、《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等让学生有继续探究的资源,鼓励其了解异国风情。

遗憾总是伴随着课堂。在教学中,我的教学细节有点处理不当,如:理文脉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致使后面的语言赏析部分不能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有点匆匆走过场的感觉。而这些都是对于学生的预设不到位,没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为了完整呈现教学流程而导致的。因此,在把握教学时间,备课时对学生的预设等方面我还要加强。

虽然我一直想呈现“教简学丰”的略读教学课堂,但纵观整个课堂,我还是没能把略读课文上出略读课文的特点,在各个环节的串联以及句子赏析等部分还是唠叨了些,没能做到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我知道这不是对学生的不信任,而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不信任自己的教学设计,不信任课堂的引导语等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教学设计我更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要有课型意识,试着慢慢抓大放小,让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在略读课文的课堂上可以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升。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2

是一篇描写非洲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人文景观的略读课文。这篇课文有两个特点,一是表达上,采用总分总结构、首尾呼应、分述部分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述方式。二是语言,全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整堂课我紧紧抓住了非洲的“多彩”这一条主线进行教学,基本达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考虑到我们班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始终关注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本节课中体现以下阅读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伊始,我和学生聊同学们所认识的非洲,学生们说出了非洲的植物很多、严重缺水、有很多黑人等一些现象,于是我再用这样一个词语来形容非洲“彩色的”,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色彩斑斓”这个词语的讲解,引出本课的两句感叹句使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感受,同时学习作者前后呼应、总分总结构的写作特点。在自主阅读中让学生完成句子填空:这是一个怎样的植物世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文本总起句入手,整体把握,整体感知,再引导学生重点精读、品读,指导学生采用“读、找、画、说”来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涵。

遗憾总是伴随着课堂。在教学中,也有几处教学细节处理不当:一是作为一篇篇幅很长的略读课文,要在一课时内让学生充分走进语言文字,面面感受到非洲的多彩显得有些牵强。整堂课的设计也致使后面的语言赏析部分,不能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有点匆匆走过场的感觉。二是严重脱离了文本,这里主要有两处:在教学植物一块内容的时候,还是比较顺利,整个课堂的节奏也十分地轻快,内容也十分紧凑。但在教学动物时,由于我对学生的预设不到位,没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而是为了完整呈现教学流程,从而导致把大部分的时间浪费在学生谈印象最深刻的动物中。一开始学生就说是动物,但是我担心学生对其他动物的不了解,因此又问了其他同学,结果,学生们绕来绕去就回不到蝴蝶这一点上了。因此,在动物这一段教学中,学生既没有真正感受到非洲的多彩,也没感受到作者写蝴蝶的五彩缤纷和眼花缭乱,对文字语言的.美也没有好好地进行朗读品味。对于非洲人的日常生活这一部分,我是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给插图配上文字,也可以是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但是当我提出更高要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时,学生冷场了,大部分学生只能说一两句,这是我所没用预设到的。上完之后想想真不应该,学生都还没来得及对文字进行理解,我就急着让学生说话了,真是有点牵强。三是教师的教育机智还欠缺。学生是活的,而课堂设计是死的,我不能一味着牵着学生走,而是要引导。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3

《彩色的非洲》是第八单元“异域风情”的最后一课,是一篇描写非洲色彩斑斓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人文景观的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有两大特点,一是谋篇布局上,结构紧凑,条理分明,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的`方法,过渡也很自然;二是语言表达上,文字十分优美生动,作者联想丰富,读来就像欣赏一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关于略读教学,小语专家沈大安老师曾讲过,可以分三步走:初读知大意,再读抓重点,三读谈感受。基于文章本身的特点和略读教学略教但不略学理念,我的课堂主要围绕目标分两个板块来展开。第一板块便是“列提纲,理文脉”,扶放结合,引领学生将全文进行梳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本文的表达特色。而后在粗犷的音乐声 ……此处隐藏8000个字……味无穷。

基于这些特点,考虑到农村小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始终关注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于是,我在本节课中体现以下阅读特点:

1.有疑而入,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学会质疑。课堂伊始,我和学生聊非洲所认识的非洲,学生们说出了贫穷、落后的一些现象,于是我再用这样一个词语来形容非洲“彩色的”,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播放农远录像,让学生谈感受,找出中心句,使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感受,同时学习作者前后呼应的写作特点。

接着将课文浓缩成几句话,在自主阅读中让学生完成填空,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

2.注意教给方法,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文本总起句入手,整体把握,整体感知,再引导学生重点精读、品读,指导学生采用“读、找、画、议、写”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涵。

3.自主介绍一处喜欢的风景,积累优美词句。

本文有许多描写风土人情的优美词句,可以培养学生积累词句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增加了“介绍非洲”这一个内容,然后说说理由:“你为什么喜欢?有哪些词句是你喜欢的?”

这样,在说说读读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积累词汇的能力。

最后,在回读文本中,教师进行思想升华的教育。

遗憾总是伴随着课堂。在教学中,也有几处教学细节处理不当:

1.我让学生找课文中其它的过渡句,结果学生花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出来,最终还是教师被动地出示。这样让人觉得是为了生硬地找过渡句而找。不如学生找不出来时就及时出示,稍作讲解。

2.因为理文脉时大量时间的花费,致使后面的语言赏析部分也就不能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有点匆匆走过场的感觉。而这些都是教师对于学生的预设不到位,没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为了完整呈现教学流程而导致的。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15

小组合作学习专项展示活动结束一个星期了,但我对那天的情况却记忆犹新,耿耿于怀。我对班级的展示很是羞愧,很不愿提起这件事,也怕别人提它。总是重新构想着,如果可以重来,我会有不同的设计和不同的准备。甚至在梦里,还在思考小组展示的方法,梦到同事们的展示很精彩,自己却总是没找到让学生交流的方法,很难过。我上的是《彩色的非洲》,却给自己留下了灰色的印记。

《彩色的非洲》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有十分鲜明的特点。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最后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与结尾的句子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色彩斑斓”与“多姿多彩”意思相近但用词不重复,遣词造句十分讲究。课文不仅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过渡也十分自然。

在展示之前,我们组曾在一起研讨过。本文交流的重点应该放在:“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交流学习收获。在教研中,我们认为第一个问题很容易,不大需要小组研讨。所以,课堂研讨交流的`重点,应该放在第二个问题上。但是,怎样利用十五分钟向评委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呢?大家也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可我总感觉有点拿捏不住,不知道学生会说成什么样的。

上课前一天晚上,我又认真钻研了一下教材,整理了思路。本课的学习目标,应该定位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上。因此,小组研讨的问题,应该能够达成以上学习目标。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合作学习提示:

请各小组抓住你们最感兴趣的一部分来研读:

1、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用心读一读

2、写出自己的感悟

3、与小组同学交流读书收获

4、有感情地朗读所画的句子,有能力的同学背诵喜欢的句子。

我预想,学生在这一环节,能够找出写得美的句子,通过感情朗读或语言交流,体会到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感悟出作者在段落中的表达特点,并且真正有话可说。

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两个组选择了“植物”一段,两个组选择了“动物”一段,一批小组选择了“日常生活”一段。我听小组交流的时候,那两个研讨“植物”段落的组,都对表达方法有感悟,书上写得也挺清楚。只是,我觉得丁晗组的交流不很完整,还需要完善。我原想,15分钟,可以交流至少两个组。于是,就请丁晗组先交流。谁知,丁晗一开始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她说,从“花团锦簇”一词中,能够看出非洲的花草树木都是彩色的,很美。这个错误,我得纠正。可是,当丁晗再次交流的时候,又说错了。我着急了,再次帮她纠正。当交流到另一个句子的时候,我就出示了那段话,并让学生感情朗读。不知不觉中,交流时间就结束了。这让我很是尴尬,是没有预设到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难堪的结果呢?应该怎样改进呢?

一、提出的问题不明晰,学生无法很有针对性地交流

“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用心读一读;写出自己的感悟”。

这个要求提得太笼统,“写出自己的感悟”,可能让学生有“无从下口”之感,所以交流的时候,没有思路。如果把问题换成:“非洲是个彩色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从课文中学到了哪些表达的方法?”或者,“选择小组感兴趣的段落,看看彩色的非洲体现在哪里?从中学到哪些表达方法?”问题明晰了,学生交流时仅仅围绕问题,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了。

二、老师想放手却总是收,让学生不能自主交流

该让小组交流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把问题留给其他小组,让学生在倾听、交流中,互相碰撞,伙伴间发现问题,改正错误。教师不要总是揽着课堂的大权,不肯真正放手。如果其他同学也没听出错误,教师再提示思考也不晚。

三、教师指导不到位,展示实效欠考虑

小组讨论时,教师虽然也参与了,但缺少真正有效的指导。我看和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但小组怎样展示,我却没有做进一步的询问和指导。只是看到学生书上写的密密麻麻,感觉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小组展示时,能把写出来的说出来,就挺好的。没成想,学生站起来后,竟然根本不理会自己书上写的内容,写好了,却说错了。或者顾左右而言他。

另外,我没有体验15分钟到底能做多少事情。我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再请小组展示。我没考虑时间很紧,竟然还想着:先让一个交流时感悟的不是很好的组交流,然后再请另一个好些的组做补充。而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几个小组,感兴趣的是后面“动物”“日常生活”两段,根本就没有展示的机会了。因为老师对时间的漠视,导致连一个小组都没有真正展示完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真的是教师的大失误。

如果重来,我会提前把交流的方式教给小组长,各组采取不同的方式汇报。展示时给外人看时,先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小组交流,然后其他组补充或提出不同看法。

这次小组合作学习专项展示活动,让我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促使我更深层地思考这轮教学改革,真正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使他们成为会学习的一代。

《彩色的非洲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