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15篇)

更新时间:2024-01-19 09:05:22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1

《鲁班和橹板》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读过课题,分析记忆完“鲁”和“橹”后,我问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你知道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吗?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很自然把学生带进课文第一自然里。讲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学生找到了关键词“满头大汗”,接着,让学生想象老艄公吃力的样子和鲁班看到后怎样想的?最后指导读好这段话。学生们把十分吃力和满头大汗读得特别到位。从他们的朗读中让我仿佛看到了吃力摇船的老艄公。 在处理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是抓住了“盯”这个字,我先把“盯”换成了“看”,让学生把看放在句子中读一读,感觉一样吗?学生都说不好。为什么?盯是眼睛不眨地看着,看眼睛可以眨一眨。多好的回答,说到这里还要老师讲吗。在指导朗读时就感觉特别省力。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抓住两个象声词和“轻快”来理解鸭子滑行的.轻松。在这段中我没有讲,把时间全给了学生,我让他们动手画一画鸭子的脚蹼,本想生在城市的孩子没见过鸭子,能画出来吗?出乎我意料的而是,大多数孩子都画得非常像。当问他们怎么画得这么像时,好多孩子都说在电视上看过,在书上看过……就这样不讲,他们也明白了鸭子为什么会在水里轻快地滑行。进而朗读这段,读得特别生动。 当学习到第四自然段,“出神”这个词难住了孩子们,没有一个回答的。我引导他们想象生活中对你感兴趣的事物,你看得怎样?有个学生叫起来:入迷。鲁班在“出神”,那他此时在看什么呢?再回到前文,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说明他想出办法了。我因势利导问:“为什么要马上去做?”“他怕忘记了,想赶快试试行不行?” “老师我知道他为什么找的是粗木棍?因为细的会断,也不好修成鸭子脚蹼的的形状。” 是呀,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应鼓励他们大胆想象。 最后,为什么称这个工具为“橹板”?学生说得更是精彩。人们为了时刻想着发明它的人,所以起了和人的名字同音的字来命名。这样让不知道的人们都能知道这个工具是鲁班发明的。太好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学完了全文,我问他们,你还知道鲁班发明了什么吗?留给他们一个小小的作业,课下收集有关鲁班的故事。

回想这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了知识。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2

《鲁班和橹板》一课主要写的是鲁班怎样从鸭子的脚蹼受到启发而发明橹板的。

用了三课时的时间终于把这篇课文讲完了,总的上下来感觉就是不轻松,可能这篇课文的内容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不那么熟悉,和孩子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他们对课文中的多处地方都不了解,以致有些地方上下来都是我在说,他们在听,孩子和老师互动的地方很少,孩子们也没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此,之后我又对这篇课文不如意的地方进行了一些补充、调整,当孩子们再次和我面对面交流时,我觉得好了很多。首先,从故事出发,想想为什么鲁班要发明橹板?学生很快便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里面找到了答案,说摇船的人很吃力,抓住“满头大汗”这一词来体会摇船人的辛苦。接着,我又问,“那鲁班是怎么发明橹板的呢?”显然孩子们对这个问题有些难度,不能一下子回答出来,但是有了前面的鼓励与评价,引起了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我的引导下,能找到课文中的关键处。并且在理解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的时候,抓住一些重点词句,“盯”、“轻快”“出神”和“眼睛一亮”等词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画画,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鲁班做橹板的过程,边读边画,边读边做,适时的进行分析,这样学生看的仔细,听得明白。由抽象为形象,学生很快便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效果也为此好了很多。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3

课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在课堂上我抓住一些重点的词语来引导学生去体会鲁班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优秀品质。一方面,我抓住了“两眼盯着”、“默默地想”、“出神地看着”、“眼睛一亮”等描写鲁班的词语通过朗读重点感悟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品质;另一方面,我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比较“脚蹼”和“橹板”的相似点,知道了鸭子脚趾不是分开的,中间有薄膜连着,叫‘蹼’。这种形状的脚非常适合用来在水里拨水,所以鸭子游水会那么轻快,鲁班做的橹板也是这个道理。明白了鲁班不仅是个爱观察、爱动脑的人,而且说做就做,是个爱动脑的'人。

后来,我又补充了《鲁班造锯》《鲁班造伞》等故事材料,让学生用“读读想想,画画比比”的方法来阅读,进一步地体会鲁班善于观察思考,勤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4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一、紧扣字词,理解文本

复习时,我设计了两道填充题,让学生填出带拼音的字,并读通句子,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7个生字,又回顾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紧扣“十分吃力”、“满头大汗”,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满头大汗”,从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撑船的辛苦,为下文鲁班的“想”作铺垫。第二自然段我紧扣鲁班的动作“两眼盯着”,“默默地想”,让一个孩子上台来做“两眼盯着”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两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看着一个地方。在讲解鸭子拨水时,让学生抓住“往后拨水,身子向前”来明白鸭子拨水的轻快,第四小节抓住“眼睛一亮”再现鲁班思考的过程。

二、演读重点段

课文的第三小节讲鸭子在水中用脚蹼拨水的样子,是鲁班发明橹板的'关键之处,这一小节我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鸭子的“脚蹼”,然后边说边示范鸭子脚蹼拨水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走入情境:“现在你们就是那群小鸭子,你们的手就是脚蹼,快来拨水吧!”学生用手做拨水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把手并起来会游得更快些,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提高难度,请学生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这一小节,一次,两次……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将文本的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层次。

三、通过视频解读文本,化难为易

课文的第4小节是全文的重点。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那么轻快,“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做橹板的过程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橹板的制作过程。

另外,用“竹篙撑船“的吃力和用“橹板摇船“的轻松学生 ……此处隐藏7336个字……板的相似点,从而模仿鸭子的脚发明了摇船工具——橹板。鸭子游水是我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为什么在鲁班眼里竟能成为发明的源泉呢?我想,正是因为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敢地尝试,才能有所创造。如何让学生读懂课文,明白“要有所发现,必须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动手尝试”这个道理呢?

艺术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或许这句话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深奥了一些,我们也不必在课堂上这样对学生说,但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抓住一些重点的词语来引导学生去体会鲁班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优秀品质。

一方面,我抓住了“两眼盯着”、“默默地想”、“出神地看着”、“眼睛一亮”等描写鲁班的词语通过朗读重点感悟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品质;另一方面,我让学生画一画鸭子的“脚蹼”及根据第四自然段画一画“橹板”的样子,使学生通过画画比较“脚蹼”和“橹板”的相似点,明白只有自己敢于动手试一试,才能够真正有所发现、发明。

课堂上闹了这么一个小笑话,全班学生在画“鸭脚”的时候竟然都画成了“鸡爪”,或许现在的农村家庭由于怕脏很少养鸡鸭的缘故吧,学生没有机会亲眼观察到“鸭脚”的'样子,所以不知该怎样画了。于是我在黑板上边教学生画边讲解:“鸭子脚趾不是分开的,中间有薄膜连着,叫‘蹼’。这种形状的脚非常适合用来在水里拨水,所以鸭子游水会那么轻快。”

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脚蹼”图和“橹板”图,能直观地感受到鲁班发明“橹板”的过程。我又补充了《鲁班造锯》《鲁班造伞》等故事材料,同样让学生用“读读想想,画画比比”的方法来阅读,进一步地体会鲁班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积极动手尝试的优秀品质。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14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2课。它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你读过课题,分析记忆完“鲁”和“橹”后,我问学生:通过课下的初读课文,你知道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吗?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样很自然把学生带进课文第一自然里。讲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我提问:你从哪里看出老艄公很吃力?学生找到了关键词“满头大汗”,接着,让学生想象老艄公吃力的样子和鲁班看到后怎样想的?最后指导读好这段话。学生们把十分吃力和满头大汗读得特别到位。从他们的朗读中让我仿佛看到了吃力摇船的老艄公。

在处理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是抓住了“盯”这个字,我先把“盯”换成了“看”,让学生把看放在句子中读一读,感觉一样吗?学生都说不好。为什么?郝子龙马上站起来说:盯是眼睛不眨地看着,看眼睛可以眨一眨。多好的回答,说到这里还要老师讲吗。在指导朗读时就感觉特别省力。

第三自然段主要是抓住两个象声词和“轻快”来理解鸭子滑行的轻松。在这段中我没有讲,把时间全给了学生,我让他们动手画一画鸭子的脚蹼,本想生在城市的孩子没见过鸭子,能画出来吗?出乎我意料的而是,大多数孩子都画得非常像。当问他们怎么画得这么像时,好多孩子都说在电视上看过,在书上看过,在奶奶家看过……就这样不讲他们明白了鸭子为什么会在水里轻快地滑行。进而朗读这段,读得特别生动。

当学习到第四自然段,“出神”这个此难住了孩子们,没有一个回答的。我引导他们想象生活中对你感兴趣的事物,你看得怎样?有个学生叫起来:入迷。鲁班在“出神”,那他此时在看什么呢?再回到前文,他又会想些什么呢?学in生说:眼前一亮,说明他想出办法了。我因势利导问:“为什么要马上去做?”田炎生:他怕忘记了,想赶快试试行不行?”胡从政:“老师我知道他为什么找的是粗木棍?因为细的会断,也不好修成鸭子脚蹼的'的形状。” 是呀,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的我们应鼓励他们大胆想象。

最后,为什么称这个工具为“橹板”?学生说得更是精彩。钟文昊:人们为了时刻想着发明它的人,所以起了和人的名字同音的字来命名。这样让不知道的人们都能知道这个工具是鲁班发明的。太好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学完了全文,我问他们,你还知道鲁班发明了什么吗?孩子们小手纷纷举起,他们情不自禁喊出来:伞、钜、云梯、刨子等等。当我问他们怎么知道的时,他们有的说从课外书上,有的说是从网上,有的说是爸爸妈妈告诉他们的。我真为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叫好。最后我又留给他们一个小小的作业,课下收集有关鲁班的故事,下节课我们来交流。看得出他们是喜欢这样的作业。

回想这节课的得失,遗憾的是读书还少,给孩子的机会还是不能照顾到学习较差的学生。这是我以后应该注意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以《课标》为基准,研读教材,备透学生,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用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15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一、紧扣字词,理解文本

复习时,我设计了两道填充题,让学生填出带拼音的字,并读通句子,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7个生字,又回顾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紧扣“十分吃力”、“满头大汗”,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满头大汗”,从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撑船的辛苦,为下文鲁班的“想”作铺垫。第二自然段我紧扣鲁班的动作“两眼盯着”,“默默地想”,让一个孩子上台来做“两眼盯着”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两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看着一个地方。在讲解鸭子拨水时,让学生抓住“往后拨水,身子向前”来明白鸭子拨水的轻快,第四小节抓住“眼睛一亮”再现鲁班思考的过程。

二、演读重点段

课文的第三小节讲鸭子在水中用脚蹼拨水的样子,是鲁班发明橹板的关键之处,这一小节我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鸭子的“脚蹼”,然后边说边示范鸭子脚蹼拨水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走入情境:“现在你们就是那群小鸭子,你们的手就是脚蹼,快来拨水吧!”学生用手做拨水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把手并起来会游得更快些,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提高难度,请学生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这一小节,一次,两次……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将文本的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层次。

三、通过视频解读文本,化难为易

课文的第4小节是全文的重点。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那么轻快,“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做橹板的过程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橹板的.制作过程。

另外,用“竹篙撑船“的吃力和用“橹板摇船“的轻松学生不易理解,这两种场景学生在生活中几乎没有见过,同样通过视频的演示,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明白两种行船工具的好与次了。

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对于字的教学只设计了教学“忽”和“安”两个字,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以《课标》为基准,研读教材,备透学生,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用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鲁班和橹板的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