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4-05 21:59:24
大秦帝国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秦帝国读后感1

至上周末,由孙皓晖撰写的十一册大型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经过我一段时间的精心阅读,总算是读完了。这部历史小说篇幅很长,写的也很“专业”,读起来有一种不愿松手的感觉,很好!

通读这部书,对我来说增长了很多的历史知识,特别是对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有了点概括性的了解,当然要想更深入、更多地了解那段历史,还需要再精心的研读,同时还要读更多的关于这段历史的史书才行。当然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希望还能重新阅读这部历史小说。通过第一遍的通读,我想谈谈我对“大秦帝国”这段历史的一些感触。

本部书是从秦国和赵国的一场惨烈的战争开始的,在这场战争中秦孝公的父亲也就是很有才能的秦献公战死,随之秦孝公继位。在秦国的历史上,秦孝公可堪称是一代绝世英才,他继位后针对秦国当时的情况,随时都有被河东六国瓜分的危险,为了强大自己,首先就颁布了“求贤令”,继而才有了商鞅入秦,由于秦孝公的英明和伟大,商鞅从“徙木立信”,进行翻天覆地的国内大改革,从而确立了“法家”在秦国的历史地位。正是由于商鞅的变法,才使得秦国的日益强盛,国政清明,国民拥戴,人才辈出,国土面积也逐步增大。自秦孝公开始,经过一百多年,七代国王的艰苦奋斗,最终在嬴政手中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统天下,确实是功业卓著、伟业长存。

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七代君王中可以说有才干的主要是秦孝公、秦惠文王(嬴驷)、秦昭王(嬴稷)和秦始皇(嬴政)他们四个了,其他的三个都是短命或者是没有多大的建树,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多大建树在任期间又短,所以才造就了秦帝国的建立,所以秦帝国是一个伟大的帝国,这几代君王也是能创建伟业的君王,是一代代“伟人”。

秦帝国的历史也有一些让人唏嘘的事情发生:有建立了法治国家根基的.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秦惠文王“五马分尸”、有坚持三年,最终取得“长平大战”胜利,拥有战功赫赫的白起被秦昭王赐死、也有为稳定朝夕不保的秦国,而立下举世功业的功臣吕不韦只因在政见上与国王不同而被嬴政所杀。等等这些让人扼腕的事情发生,有种“谢磨杀驴”的感觉。但最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的是太监赵高和丞相李斯这两个人了。赵高一生是最忠于秦始皇的一个人,在陪伴秦始皇的一生中,他帮助秦始皇做过很多很多的事情,是一个无以复加的大“忠臣”,可为什么在秦始皇死了之后,却变成了一个似乎是对秦始皇“刻骨仇恨”的一个人?先是杀了皇长子扶苏,继而是以一种变态的手法杀死了所有的皇子和公主,之后又是承担秦国脊梁的文武干臣,把一个“脑残”的最小的一个皇子胡亥扶上了皇位,最终这个秦二世也被赵高杀了。在民生凋敝的情况下,还大肆兴建阿房宫,搜刮民财,搞得刚建立的秦帝国民不聊生,最终是逼着“人民”揭竿起义,一举灭亡了这个赢世家族多少代辛辛苦苦建立起来“帝王国”!其人性是何等的残暴和不可思议!

还有一个就是丞相李斯了。在秦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可以说李斯是一个享有“丰功伟绩”的一个大人物,他为秦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无可比拟的功劳,于蒙恬等守边大将也是终生的同盟者和最好的朋友,可为什么在秦始皇死后,李斯却能模仿嬴政的笔迹,下诏杀害这些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们,简直是不可思议,正是因为他的“私心”和性格上的缺点,最终被赵高不单是灭了“三族”,还以最残忍的五种刑罚杀死了他。这么一个功盖千秋的伟大人物,最终竟然能做出这些不可想象的事情,亡了大秦帝国,也以最羞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说是最有应得。

总体来说秦朝的历史是一部奋斗的历史,秦朝因为有了“焚书坑儒”,就被后来的儒家宣传为秦朝是一个暴君统治的政权,这是一种严重的偏见,是对历史的一个错误的认识,应该加以改正。自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的功劳还是很大的,其中大家都知道的摈弃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规矩、修建“高速公路”、整治河流等等等等,其中很多的事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伟大作用,这是谁也抹不去的成绩。

秦朝的成功有一大经验可以记取,那就是“变法图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改革开放”,只有不断的、彻底的改革,才能实现“富民强国”。秦朝失败的一大教训就是“用人不察”!由于秦始皇没有在用人上仔细盘旋,没有深入地考察“人心所向”,轻视了“接班人”的培养,最终被小人篡夺权利,导致整个多少代君王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毁于一旦,可以说是“前功尽弃”,可惜可惜也!

看懂历史,服务当前,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他可以正身修行。帮助我们看懂社会,看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适应社会。同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就应该从历史的教训和经验中获得一些什么,理解和体会一些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吗?

大秦帝国读后感2

终于在断断续续中读完了孙皓晖先生写的《大秦帝国》中的前五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还剩下第六部《帝国烽烟》不忍心看,因为想到即将看到六代君王呕心沥血的奋斗,在一夕之间毁于奸佞之手,我的内心非常难受,心绪有些低落,就暂时把它放下了。

这一部鸿篇巨制耗费了孙皓晖先生的16年的时间,在洋洋洒洒的近五百万字的小说了,讲诉了在战国时期,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历时一百六十多年,经过六代领袖筚路蓝缕的奋斗,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的历程。读罢令人唏嘘不已。

我本人最喜欢最受感动的是第一部《黑色裂变》,秦孝公接手的是一个贫弱的秦国,一个几乎要被群强瓜分的秦国,可也就是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秦孝公能痛定思痛,痛斥祖先的问题,思考国家贫弱的原因,招贤纳士,改变国家的命运。历史就这样让秦孝公和商鞅相遇了,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彼此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用二十几年的时间把秦国从一个贫弱的边陲之国,变成了一个国富民强的狼虎之国。使中原诸国为之一震。

在很多历史资料或者小说里,商鞅被描绘成一个刻薄寡恩的人,但是我在这一部小说里,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极心无二致,尽公不顾私”的商君。商君是秦孝公的谋臣,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让这个国家强盛,秦国的贫弱纵然有外敌的原因,但问题总归出在自己身上,怯于公战,却私斗成风。商君要改变这种面貌,非强力无以易其俗,只有深彻变法才能变民众的行为。虽然我也觉得商君的律法有些严苛,但是他维护法律的精神却是值得学习的,法不阿贵。

在这一部小说里,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发现,秦国对于王子的磨练都是比较多,一个人如果总是养尊处优,那么他是很难体会到老百姓的那种艰难的,并且很容易成为一个败家子。所以秦国君主对于王位的继承人更多的是强调其才能,而不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的做法,有好有不好。这种做法对于整个国家来讲不一定是安全的,最终秦帝国之所以二世而斩也是有这部分的原因,秦始 ……此处隐藏7760个字……荡自己的天地。

再说司马错之家室背景:

1.出身兵家,祖上为齐国的田氏部族。

2.先祖田穰苴是名将,并著有兵法《司马穰苴兵法》,也是春秋战国的第一部兵法,比《孙子兵法》早了数十年。

3.司马错从少年时就浸淫于先祖兵法,心无旁骛,思考用兵之路从来与人不同。他谋兵思路受先祖兵法影响,最大特别是不“就兵论兵“,而是”据势论兵。“所以他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寻求用兵出路,对兵事之外的整体形势尤为关注。吃透国力,自然有清醒的判断,但又如何让兵事上有作为?他是就势论事,就秦国的条件来制定可行的方案。这一点,倒是与《天幕红尘》里的条件论不谋而合。

4.考虑问题的`思维异于常人-总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清醒冷静,深谙再宏大巧妙的谋兵方略,如果没有细枝末节的精确算计,同样会招致惨败,所以他同时又勘察详细的数据,以制定扎实可行的方案。

5.深谋思略,考虑全局,这点与苏秦有异曲同工之处。以上是在读书时感觉的司马错成功的关键因素,也原生家庭依旧是分不开的。其实每次读一本优秀的作品时,总会引起很多共鸣。这次的关注点更多在看到了其成长背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书中优秀的人物太多,樗里疾的逆向思维,屈子之爱国情怀,战国四公子……举不胜举,只是管中窥豹,略微看到了冰山一角而已。

“纵横策士,度势为本。”苏秦做到此,才有六国合纵。张仪紧跟其上,因为苏秦占据六国之相时,他只有在秦国实行六国连横,才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苏秦之才,暗夜点火。张仪之才,有中出新。”“人之能,不仅在学,且在悟。悟之根本,不在少学,在难后重学。大难而有大悟,始得大成。”以上几句皆出于鬼谷子。

大秦帝国读后感7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等,百家争鸣,达到了中国文化颠峰,奠定了当今的文化基础。

周而复始,到了今天我们可以从国家的法制、税赋、田地、官制、文化等,以及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统一度量衡这些因素中看到秦国的影子。这也是一种推翻与重塑?使之不断完善,以适应现在的社会结构。

从逢泽会盟六国谋秦,到秦国经历变法而变得强大。

一、依势而生,大势所趋。

当时秦国必须要变,一边是戎狄,一边是强大的魏国,楚国是虎视眈眈,只有谋求变,才可以站得一席之地,不知是否可以称知为地利,因为凡事都有两面。而这个变,就是变法图强,如卫鞅所说各国变法不彻底,不管是李悝还是吴起,一是不敢碰触旧贵族的利益,没有全面变法,不够深彻;二是法令不稳,变法的成功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坚守方能成功。正如是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在坍塌的地方踢上一脚,就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以我的浅薄之见,卫鞅也是如此之人,而他的变法之所以可以顺利进行,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秦孝公的鼎力之持,为他排除所有的障碍,即使赢虔和赢驷受到处罚时也是教公力排众议,坚持将变法进行到底,此乃人和。而当时的秦国,因为连年争战,民不聊生,唯有变一条路,去摧毁原来的结构,来重构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卫鞅适时出现,担任起了这个角色。在这里本想阐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共同推进了秦国变法的.产生,不知道是否有些牵强。此时也意识到文字是具有穿透力的,那些可以把自己思想与感知表达出来的的,令人佩服。

二、“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这是一种文化精神,也是一种团队合作的意识。秦国人之所以生存下来,就是因为这种精神,坚韧,勇望无前精神的存在。不管是在国仇家难时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这样的文化结构,更有利于构建于一种有利于社会前行的新秩序。

三、变法具有稳定的基石,可以持续。

赢驷即使想除去卫鞅,但他对变法的拥护没有变。而对于政治权术来说,虽然我不懂,但也看得出来,他需要有所见树,利用贵族搬倒卫鞅,又利用民愤与卫鞅之死来搬倒世族,以达到坚持变法之路。

不懂历史,不敢加以妄论。但作者历经将近20年的著作让人不能释手,让历史也变得有趣起来。

在引言中,着重强调了秦国当时的政治文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对接下各朝代的封建统制奠定了基础;超越礼治与人治,实现了全面的法治社会;经济文明方面实现了全面的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而今的我们似乎还没有实现;建立了没有奴隶制而以平民为主的新兴的生产方式,这样看来比集体主义大锅饭更胜一筹了。与当时西方国家相比,秦国也是走在前端的。

自五商时代到夏商周三代上古王朝,中国前三千年的脚步就是不断从分治走向融合统一的过程。而秦国的统一文明,是顺应中华民话的历史趋势。秦文明,是建立在春秋战国五百余年大变革与思想大爆炸上,“大争之世”的社会思想,璀璨的思想光芒照亮了“天下向一”的历史道路。历史的每一步没有白走,值得今日的我们去反思—觉醒—觉悟—学习。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的历史精神的根基,在春秋、战国、秦帝国这三大时代。

那个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其实这些确实是书中的话,但是这些话,让我有了新的感悟,所以就是再COPY一遍也不为过。

原生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汇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华、成熟的枢纽期。(这也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吧)这个时代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将永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这便是原生文明。各个民族对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从来都是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发挥创造力的精神资源宝库。

对这段深为赞同,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原生文明,原生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深刻的反思,看清利弊,学会总结,这也是现在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目的之一。这也算是拿着孙先生这么深刻的主题把我自己的小主题加进去,莫见笑。在黑色裂变中,不管是围魏救赵,还是马陵之战,孙膑的神经妙算,对庞涓的性格与心理洞察如明镜般,其实这也是庞涓把人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那个冷兵器时代,步兵与骑兵混合作战,箭弩滚石齐上阵的时代,地形地势显得尤为重要,但谋略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借用今天那位兄台的话,围魏救赵这场战争,是将战争的空间拓展到动态之中,智慧与谋略占据主导地位,似在空中俯瞰战场,每一个角落细节都不曾遗漏,就是在今日也仍有深远的意义。

在马陵战役中,孙膑可以把战场的地形地势的每一个细节考虑进去,以各种假象诱使庞涓中计,而所兵不厌诈在此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终生去学习,而历史值得我们终生去借鉴。

上有孙膑庞涓,下有苏秦张仪,为什么鬼谷子的弟子总是处于对立面?因为他的徒弟来自不同阶层。

不管是孔子的儒家,还是墨子的墨家,而以商靹为代表的法家,老子的道家,百家齐放,各有千秋,在历史的长河中沧海一粟,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宝藏。

扯的有些远,言归正传,继续开始读国命纵横,且看秦惠文王如何启用新人坚持变法,当然也希望自我反思觉悟中体会历史与古人的智慧。

《大秦帝国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